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大明嫡长子 第857节

作者:皇家雇佣猫字数:4418更新时间:2024-08-03 17:19:33
  朝鲜同样是抽丁政策的适用地,这里的丁口主要被抽去了日本驻军。
  如今的日本已经沦为一个秩序丧失之地,明军和朝鲜军共有十三万人驻扎在此,主要的一件事就是镇压叛乱。
  只有这里够惨,他们出去当奴隶才会觉得是一种幸福。
  在南面,大明的存在是以海军的形式体现的,而海军就驻在各个军事港口之内。
  十几年前顾首揆就在建议朝廷要多造战舰,这当然被准允,所以如今大明在高雄港、石塘港、金兰湾港、万里港、爪哇岛的青水港以及暹罗国大唐港驻扎有大小军舰一百二十多艘,共有海军士兵十一万人。
  朝廷的抽丁政策暂时没有用到这些藩属国身上。
  这也是他们不满的地方。
  因为大明很讲道理,我从你这里抽丁,相当于拿走了最好的青年劳动力,所以通常情况下都会给一些补偿。
  像是布拉特部落所得到的那些。
  这种方式才能搞得长久些,不然总是压迫,濒死的人才不管你正德大帝是谁,你如果只给他反抗这一条活下去的路,那么他也只能走了。
  表面上是这样。
  但实际上朱厚照当初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是在于‘腐化’各部落、国家的统治阶层。
  人性就是这样,奢华享受之间很难诞生英明神武的统领,他们拿点儿吃的喝的穿的,然后把自家年轻人‘卖’出去。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即便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世界,也多的是卖国求荣的领导人。
  长此以往,这些出去的年轻人在大明和自己部落统领之间也会分出好坏。
  而在南洋诸国之所以不推广抽丁,一方面是因为不需要,南洋如今是经济建设的主题,没有多少国家在这里打仗,也没有人敢在这里打仗。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算优秀的战士,个头矮,身材瘦,而且生活在热带的民族天生没什么组织性,蒙古汉子都比他们好训练。
  如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真正的万里江山就是正德三十五年的大明。
  不止如此,在皇帝授意下,博望侯在正德二十五年又出发,上次是向西,这次则是向东,朱厚照的目标自然就是后来的大洋洲,那里现在还都是土著人。
  到了正德二十九年,博望侯返回,并带回了还有一片超级大陆的消息。
  自那以后,许多商人兴冲冲的跑到那里去兜售货物,但大部分都赔本而归。
  说起来大洋洲其实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很少,大部分都是荒漠和沙漠,所以又有被诅咒的大陆这个称号,只在东部和东南部沿海有相对不错的地方。
  而因为是独立的一块大陆,人到了上面很难凭借自身再出来,天生的就是一个牢笼。
  所以朱厚照没有拒绝这个用处,清朝时有流放宁古塔的说法,他也搞了个类似的刑罚,就是流放大明次属大陆——这是他起的名字。
  好吧,又多了一块次属大陆,虽然只是名义上的。
  但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疆土,有人将唐成为巨唐,现在大明也可以说是巨明了。
  为了做好这样的统治,大明的依仗除了二十五万北方边防部队、二十万西征大军以及驻南洋的十一万海军和驻防本土军港的五万海军以外,还有一个最强战力,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京师卫戍军区。
  上面的这些,四十五万陆军,十六万海军,还有那些驻守日本、次属大陆的二流部队,不是今日大明的国力能够供养的极限。
  远远不是。
  因为在每个区域,譬如新疆、河套、辽东这都有对应的土地垦殖,粮食根本不是他们的问题。南洋的驻军有保护各国的名义,当地属国都要分摊这部分费用。
  所以富裕的江南、兴盛的海贸、火热的产业这些东西所产生的财富又流去哪里呢?
  答案就在京师卫戍军区。
  正德三十五年,越国公周尚文仍然健在,他已经六十五岁,但身体硬朗,毕竟在历史上,他七十几还上战场呢。
  这位由皇帝一手提拔的老将,几十年下来几乎赢得了如开国功臣那般地位的国公爷依旧统领着强大的京师卫戍军区,共三十万职业军人。
  要说的是,北方的疆界往外扩展以后,原来的九边体系已经逐渐瓦解,继续沿着长城屯兵没有意义,而对于京师周边的影响就是宣府、大同、蓟州等原本的军事重镇在地位上不断下降。
  现在它们已经失去了军事卫所的色彩,更多的开始成为如同内地的一个府那般,并开始经济建设。
  但鉴于京师的重要性,所以周尚文在后面这些年致力于研究和制定京畿地区的防卫网络,自然的,这三十万人也并不是全部集中在城内,而是分布在京师周遭重要的城镇、关隘,如此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防御体系,以达到拱卫中央的目的。
  像居庸关、紫荆关这都已经划归京师卫戍军区的管辖范围,大同、宣府和蓟州也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而有驻军存在。
  这些人也不都是骑兵,虽然骑兵有其勇猛之处,但三十万骑兵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里又不是北凉。
  况且也不需要,既然是拱卫中央,所以整体上是以骑兵、步卒和火器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军事训练和战力提升,而且还能依赖雄城、雄关。
  这是朱厚照考虑到安史之乱而做出的决定,就是打造一个强大的中央,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明若要都城陷落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内部乱了,如果防御体系运转正常,是外面有人反叛欲进攻京师,那么外围防御节点的大炮都够他喝一壶了。
  一个强大的京畿部队,也许一辈子都看不到它绽放的那一天,它的价值就是在平淡的日子中震慑那些野心之辈,用这份强大让他们冷静,并放弃自己的打算。
  所以尽管有人不理解,世界军事史上也从来没有打不破的铁桶、攻不下的要塞,也许等到真的需要动用这份力量的时候,天下早已糜烂,但朱厚照明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让四方安稳、人心安定,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也正因为此,他这个帝王才能在紫禁城受得百官朝拜!
  第九百五十五章 正德三十五年之岁入与税法
  “王爷,父皇的万寿贺礼不知准备的如何了?”
  这是发生在皇五子睿亲王的府上的一幕。
  正德三十一年,皇五子载壡因在辽东办理屯田有功而被皇帝封为睿亲王。自那回来以后,他又以亲王之尊领了户部的差事。
  此时的睿亲王二十七岁,妥妥的一个健壮青年,身上穿着青色的蟒服,整个人挺拔的很。
  听到这个问题他抬头,“怎么?你有让父皇能满意的礼物?”
  女子不到三十,容颜艳丽,身姿曼妙,她浅笑了一下,“父皇不爱古玩珍宝,也不爱奇石翡翠,说是要让父皇满意,谁也打不了这个包票。不过妾身最近听说一人,他极擅算学、格物,若是他能有什么新发现,想必父皇不会生厌。”
  载壡想了想,还是摇头了,“这种投机之事还是少做为好,又不是本王研究的成果,说之何益?且只是推荐一个人,寻常之时亦可为之,何需押后等到万寿圣节?你管好内眷即可,为父皇祝寿一事,本王自有安排。”
  女子听闻夫君话语中的强硬,不由缩了缩脑袋。
  “还有,万寿圣节日益临近,京里中外人士想必不会少,这段时间府中的人尽量少出去,出去了也不要惹事,尤其不得以睿亲王府的名义招摇过市!”
  说完这些,载壡就去了书房。
  他现在差事不轻呢,随着国家的扩张,以及商业这种新业态的发展,户部所要管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尤其涉及到银钱,皇帝本就重视,一个不小心出了差错那可担待不起。
  书房里,他的左右侍郎都已经在了。
  左侍郎是鼎鼎有名的关延卿,他在十几年前就受皇帝夸赞,说他脑袋里有想法,同时也敢于实践。
  右侍郎是当年桂萼的学生,姓田,名振古。
  桂萼这个人性格刚强,还喜欢耍脾气,朱厚照先让其当了兵部尚书,又转到外务大臣,当时已经是正德二十三年了,可惜没过多久,他就开始生病,身体也频繁生病,最终在正德二十六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皇帝已经逐渐习惯了送人离开,从最早的李东阳、王鳌、谢迁、杨廷和,到后来是王守仁、杨一清、桂萼、蒋冕、顾人仪……
  去年,正德三十四年,张璁也在自己的浙江老家与世长辞。
  皇帝十分伤心,下旨给了张璁一个文臣死后的各种殊荣。
  王府书房,
  他来了以后,关延卿和田振古都站了起来。
  “王爷。”
  其实他们原本都有成为户部尚书的资格,不过皇子尊贵,那也没办法了。
  “坐吧。”
  “谢王爷。”
  坐下以后,两人对视一眼,关延卿先说:“王爷,那本《大明税法典》已近书成,不知王爷准备什么时候敬呈皇上御览?”
  载壡端坐着,他一向注重自己的仪态和礼节,“税法所涉极其重要,父皇一向重视,这几年来我们三人日夜潜心研究,更觉其中复杂。至于这部法典么,本王想作为万寿圣节的贺礼,你们以为可否?”
  田振古微不可查的皱了皱眉。
  载壡注意到了,他虚抬手臂,“田侍郎,有话不妨直说。”
  “是,王爷,下官以为不妥。”
  “理由呢?”
  “下官明白王爷的意思,皇上不爱古玩字画,向来都以国事为重,以这部法典为贺礼不仅符合圣意,而且除了王爷,天下再无人能有同样的本事敬献这样的贺礼。不过……”
  他啧了一下嘴巴,继续说,“不过下官以为过寿即过寿,国政为国政,这两者是不是不要混为一谈?王爷敬献上去,难道是要皇上同意这部法典当中的内容吗?这可是国政,以陛下对于国事的看重,绝不至如此轻忽,可这又是万寿圣节王爷的贺礼,碍于父子之情陛下不得不看重。这便是让陛下为难啊。再有,万寿节之后陛下若是推行此法典,尚且算是不错,可要是不推行,王爷这份贺礼意义何在?”
  载壡思考了一下,没有急着否定,“关侍郎,你以为呢?”
  “下官倒以为并无不可。”他轻松笑着,“田兄,满朝文武皆知皇上看重国事,所以不管皇上推不推行这部法典,其他人都不会觉得奇怪,相反皇上立马同意并下旨照此办理,这才奇怪。如此一来,则其中关键不在于法典是否当行。”
  “那在于什么?”
  “在于皇上接过这份贺礼,看了法典的内容以后如何想。”
  这话没说完,所谓如何想,其实是要说如何想睿亲王。
  载壡抿嘴笑了笑,这就是他不急着否定的理由。
  “田侍郎,这并非是本王为大明制定的税法新政,这样的权柄都在皇上手中,本王岂可僭越?这不过是本王统管户部几年所得的总结与思考,其中有些现行税法的弊端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如此而已。”
  田振古一愣,不愧是有‘多智’之名的睿亲王,原来这个问题他早有思考。
  确实当得起皇帝封的一个‘睿’字,睿者,智也,明也。
  “若是如此,下官便无异议了。”
  “嗯,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这部法典值不值得父皇一阅了。”
  财政、税法,这一直都是一个绝大的问题。
  有人总结过,帝国到了末年,其所有的突出问题其实背后都是财政问题。国库入不敷出,而税收体系基本败坏,到处需要用钱但实际又拿不出钱,最后只能走向灭亡。
  这其中的关键又在税法制度的制定与施行。
  朱厚照登基三十多年,他主要的税法改革方向是三个。
  第一是将人头税合并到土地税当中,这其实就是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
  人头税在名义上取消以后,就破除了‘多生则多纳税’的这种观念,所以使得二十年来国家人口不断增长。
  正德三十年,皇帝下旨搞第一次的人口普查,这个工作量很大,花了两年的功夫最后其实只完成了七八成,就这对于封建官僚体系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了,而当时的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大约为1.42亿。
  可以看出比他登基之时已大幅增长。
  好在东亚地区的这片广阔国土承载力强,加之国家繁荣富强,养得活。这种情况下,人多就不是负担,而是资源,是底气,是大国国力的基座。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